科研管理
周启超教授畅谈“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俄罗斯文论系列讲座(二)”在外院成功举办
2023-10-16
2023年10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启超先生做客燕园,在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新楼301会议室带来“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从‘文化间互动即互译’这一命题谈起”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俄语系、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诗学学派研究”课题组和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人文学部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侯玮红研究员、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俄语系彭甄教授出席了这次学术活动。
俄语系主任陈松岩主持讲座。周启超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俄语语言文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文学院教授,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名家名说研究”首席专家,多年从事俄罗斯文学、现代斯拉夫文论和比较诗学的研究,近年来深耕于现代斯拉夫文论领域,撰有《现代斯拉夫文论导引》《跨文化研究视界中的文学文本/作品理论》《现代斯拉夫文论轴心话语及其世界影响》等著述,本次讲座是其最新成果的展示。陈松岩老师认为,文学研究离不开理论思维,周教授的讲座将有助于我们在自己的研究中引入新的理论视角。
周启超教授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一书在国内的译介和阐释开场,谈及文学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引出问题:文学阐释是如何产生的?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先,周教授介绍了文学研究的四大范式,即社会学、诗学、现象学和阐释学范式。他着重论述了阐释学范式,认为其独特的方法论定位是阐释艺术作品的文本之含蓄的、多层的意蕴。随后,他从斯拉夫文论名家与德国阐释学的关系切入,详细阐明了现代斯拉夫文论对文学阐释学的重要贡献。周教授独辟蹊径地将这些贡献总结为五个核心命题,分别是雅各布森的“语言-功能”观、穆卡若夫斯基“结构-功能”观、英加登的“意向-层次”观、巴赫金的“理解-对话”观和洛特曼的“符号-翻译”观。
周启超教授重点解读了洛特曼的阐释学。洛特曼着眼于不同符号间、不同文本间的对话交流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流的实质是符号和文化间的“翻译”。周教授指出,洛特曼的“文化间互动即互译”命题与19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产生了隔空对话和思想对接,二者都提出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即翻译,翻译在转换中会发生增值这一见解。最后,他总结说,“不同类型文化间互动与互译”理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机理和跨文化对话机制的一种深度阐发,对中外文论比较和世界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
讲座深入浅出,既有对理论概念的释读,又有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如周教授论及结构如何生成意义时,以中国古代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想衣裳花想容”“枯藤老树昏鸦”等为例,阐释意象结构和音响结构如何参与古诗词意蕴的生成,令人信服。
与谈人凌建侯教授高度评价这次讲座。他认为,周启超教授阐发雅各布森、穆卡若夫斯基、英伽登、巴赫金、洛特曼等斯拉夫学者的文论思想,重点阐明洛特曼符号学理论和文学阐释学之间的关系,深奥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起来,能够引导年轻学子们关注文学理论课题,消除文论是抽象、艰涩、枯燥、难懂的刻板印象。凌教授指出,文学理论一词本身最早出现在斯拉夫学者的文学研究著作中,诠释斯拉夫文论与文学阐释学的关系,能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文化间互动即互译、小写的翻译和大写的翻译、文本新意与新文本生成机制等学术问题。
讲座吸引了来自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众多同学。与会师生在现场与周教授积极互动,就国内斯拉夫文论著作的翻译与研究现状、中国学者如何向国际学界提供自己的文论话语、斯拉夫文论在欧美的理论旅行等问题向周启超教授请教,周教授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并鼓励青年学子坚定学术志向,夯实理论基础,力求未来能让国外学术界听到更多中国学者的声音,看到更多中国学者的形象。
文/袁浩
图/吴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