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印度研究——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
2023-12-27
2023年1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吴晓黎副研究员应邀为我校师生进行题为“印度研究: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的讲座。本次讲座是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东方文学研究中心、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和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主办,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承办的2023年秋季学期南亚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五讲。讲座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张忞煜助理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曹德军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许娟助理研究员出席本次讲座并参与讨论。
在讲座中,吴晓黎老师首先从历史起源入手辨析了人类学(anthropology)和民族学(ethnology)两个概念的区别,梳理了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历史。人类学根植于英美等国家的全球殖民需要,历经了从书斋到田野、从历时性到共时性的转向,发展出结构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和阐释学派等学术流派,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理论、分支高度分散和多样化的时代。人类学的经验对于区域国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田野调查不仅能为区域国别研究带来实感,还有助于平衡地方性知识与政治经济视角。
随后吴老师讲解了印度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发展史。人类学对印度的研究始于19世纪传教士和殖民官员的非专业研究,学院派则曾以种姓、部落和村庄为重要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下层种姓的研究逐渐兴起,专门针对喀拉拉邦的民族志涉及民俗、阶层流动和民主政治等内容。最后,吴晓黎老师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在论文选题、结构意识和田野的不确定性等方面的经验。
在讨论环节中,曹德军老师认为人类学的非结构化特质使其具有更多可能性,许娟老师则指出人类学的调查相对其他学科更加深入基层,并就材料样本的时效性向吴晓黎老师提问。与会师生还就单点民族志代表性、田野案头工作比例、本地语言重要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图文/穆祎璠